我总以为自己作为一个 Lindelof 的事业粉,看过听过辣么多他的访谈,对于 Lost 的诞生之类的历史已经滚瓜烂熟了,然而直到最近大结局十周年的日子,各类媒体的纪念文章纷纷出炉,我也终于拿起曾因英语不佳而搁置的 The Revolution was Televised 来细细阅读,才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。我知道得太少了。
从书中的 Lost 章节里归纳一些有趣的历史,全盘剧透。(话说,真的有人到现在都没看过 Lost 吗?为啥?为啥???)
诞生:时间紧任务急
Lost 最初的想法是当时的 ABC 电视部门的主管 Lloyd Braun 度假时脑子一热想出来的,把这个任务给了 JJ Abrams,这个可能大家都知道了,而其实在 JJ 之前他们还请过一位编剧,写出来的剧本不能令 Braun 满意,他才又去找了当时已经手头项目很多的 JJ。从 2003 年夏天向公司提案,到了 JJ 入伙时已经是 2004 年 1 月了,最终拍摄 pilot 是在 3 月。相比通常的广播网剧集制作季,他们剩下的时间出奇的少。
JJ 刚听到 Braun 的要求还老大不情愿的,但他回去琢磨了一晚上,第二天就放不下了。要让小岛成为故事当中的一个「角色」,有不一般的怪事发生,这个就是他的主意。而 Damon Lindelof 的贡献可是不得了:
他认为如果仅仅是做成求生秀,观众会很期待角色们离开岛回家,这样的话剧的可持续性就不大了。所以必须要给角色们一些不想回到旧生活的理由,让他们能有一种在岛上获得新生、在陌生的人群之中重新开始的感觉。
也是因此,他想要在每集当中插入角色过往的闪回,配合他们在岛上的求生活动,让观众了解他们的理由。
我真的……想吹爆他??这人简直是个电视天才好吗……GoT 烂尾的时候就有人说,或许 Lindelof 才是最合适改编冰火的人,他太懂什么是 POV,太懂怎么在电视剧当中运用 POV 手法了。这个手法后人模仿无数,罕有能做到像 Lost 那么激动人心的。
JJ 和 Damon 这两个死宅一拍即合,而时间紧反而造就了他们孤注一掷的心态,反正就这么点时间了,也不太可能真的搞成了,我们想干嘛就干嘛吧。所以虽然当时神秘和连续剧情都不太受高层欢迎,他俩还是坚决地把 Lost 的首集琢磨出了现在的模样。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写出完整的剧本来,只是搞了个详细的剧情大纲给 Braun,他看了之后大呼过瘾,直接绿灯了。他批给试播集的天价预算也使母公司迪士尼对他大为不满。
落后大部分剧集制作的时间表,也影响到了卡司。热门演员早就被其它剧集挑走了,所以他们选用了一批名气不大、但非常多样化的演员,形成一个独特的群体,在当时的电视上这样庞大又多样的卡司群体并不常见。
有趣的是,他们一开始打算让 Jack 死掉……以便显示在这个岛上没有人是安全的。😂他们甚至接洽了 Michael Keaton 来演 Jack,反正是一集死。但后来他们被电视台另一位高层 Steve McPherson 说服了,打消了这个念头,既然不死了,那 Keaton 也因不想常驻拍剧,拒掉了这个角色。
虽然有着如此紧迫的条件,Lost 的试播集质量好得出奇,完全值得它的巨大耗资。只是这也没能救得了 Braun,他在四月份被炒了,Steve McPherson 接替了他的位子。为了能向他的心血致敬,JJ 找 Braun 录了每集开头的 previously on Lost…
从无人相信到一鸣惊人
对于不了解美剧的观众来说,往往喜欢把 Lost 视作「JJ 的剧」,可是实际上 JJ 在制作完试播集之后因为要拍《碟中谍 3》而退出了 Lost 制作,一直到第三季才又回来和 Lindelof 合写了一集剧本。可以说在试播集之后,其它基本都和他无关了。当然他也还是有一直关注着这部剧,也会在人事方面帮帮忙,只是没有参与到具体的制作层面。Creator 不等于 showrunner 是一个美剧里很重要很重要的概念。
而继续 Lost 的重担就落到了 Lindelof 头上,当时他虽有剧集编剧的经验,但从没当过主理人,做了几集之后,实在压力过大,就找他之前剧集的老板 Carlton Cuse 来帮忙。Cuse 当时有其它的合约在身,但他看了前面制作的几集之后,实在是对这个项目非常喜爱,请他的经纪人帮忙给自己摆脱了合约,就为了能和 Lindelof 一起做 Lost。他的经纪人骂他发疯了,没有人看好这部剧。
实际上,Lindelof 非常肯定他们不久就会被砍,能发行一套 DVD 流传就已经很满足了。正是抱着这种必将暴死的心态,他们更加自由发挥,竭力做出自己想要做的剧。由于不被看好,也没什么人来管他们,给他们提建议设限制。Lindelof 唯一的心愿就是创作出一部小众 cult,让他将来可以在漫展上被那么一小撮热忱的粉丝围住。
然而 Cuse 和 Lindelof 的想法并不同。虽然他也能接受暴死的命运,但他其实私下对这部剧相当有信心,所以在剧集首播狂揽收视,评论家和观众一片叫好的时候,他心里已经有准备了,并不太惊讶。Lindelof 都不是惊讶可以形容的了,在他知道自己需要长久地把这部剧做下去之后,他甚至非常抑郁,非常低落。要面对这样的压力是他所没想到的。
首播之后,他们也必须一门心思专注在眼前的工作上,努力先完成首季,不断炮制出下一集,一直到第一季结束后才算松一口气。那个夏天大家聚在一起搞了场训练营团建(?),慢慢来敲定后面的情节。
到底有没有详细的计划?
一直以来,粉丝和观众们围绕着 Lost 的巨大争议是:编剧们真的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?他们到底从什么时候起有了全盘的打算,又或者从来都没有?他们想过那些谜的答案吗?还是他们只是边走边编?
这些争议,依我看来,虽说对 Lost 这种谜面百出的剧集确实尤为突出,但总的来说还是对电视剧创作方式缺乏了解造成的。
当 Lindelof 和 Cuse 向观众保证他们有答案时,那不是在说一种可以图表上面一一连线对等式的答案。所有的非迷你剧的美剧都会有边走边编的情况,哪怕你有个大方向,你也不可能真的把以后多少年的情节细节都考虑进去,更何况你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砍。最后是,演员也会发生一些临时变阵的因素,必要时也得配合。
例如第二季的 Michael Emerson(你们宅总)在刚开始媒体宣传时一直说只会出演当季的几集,可后来不但留下成为常驻,更是成为第三季的中心角色。很多粉丝以此为证据,指责 Lindelof 和 Cuse 没有任何计划。但实际上,原本他们就有计划第三季要出现一个类似 Ben Linus 式的领导角色,因为 Emerson 的表演太出众太有魅力,编剧们就顺势为他加了很多戏,也把他的角色扩展成后来的 Linus。
再比如扮演 Mr. Eko 的演员中途想要退出,所以编剧们才把他的角色写死,这并不在他们的计划之中。粉丝对于他们「有一本厚厚的计划书」的执念,让他们甚至会犹豫要不要公开这个简单的理由,以免打破大家的幻想。(而他们公开也是因为粉丝对 Eko 的死非常不满。)
有趣的是,Cuse 深受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,他热爱费里尼,喜欢那些让人充满疑问的电影。他希望 Lost 能够成为 Twin Peaks 那样的剧集,不去解释所有的事,保持住一定程度的神秘。而 Lindelof 在 The Leftovers 时期也多此谈起彼得·威尔的《悬崖上的野餐》等澳大利亚电影对他的影响,那种奇怪又无解的神秘氛围是他制作 Leftovers 的基石。
所以,这两个人其实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不能解释所有的秘密,要刻意留下暧昧的回味,而他们对岛上的众多谜题确实是有答案的。在 Lost 完结时,实际上大多数的谜也都已经解开了,只是观众对于答案不满意罢了。这也难免,既然 Lost 是以诸多迷人的神转折而闻名的,那么当它交出一些显得太过平凡或是太过荒谬的答案时,观众自然会不满。
但是你说他们有计划吗?有的。有答案吗?有的。至于 Lindelof 和 Cuse 与 fandom 之间的恩怨,那是另一本书的主题了……
曲折神奇的第三季
Lost 不断用谜题吊胃口,却只回答很少一点问题,然后又抛出更多的疑问——这在前几季时让观众多少有些丧气。第一季精彩纷呈的结尾集,却被最后几秒引发的愤怒盖过了风头。铺垫了大半季的神秘舱门,到了最后,还是没有透露里面到底有什么。观众的愤怒打了两位制作人一个措手不及。但是 Lindelof 说,如果再重来一次,第一季结尾他还是会这样做,他有他的坚持。
但是,并不是所有的「不给答案」都是出于艺术上的坚持——在 Lost 火爆之后,每当二人希望引入重大的新概念来完结之前的疑问时,电视台方面都会很反对。他们希望这头收视怪物可以存在得越久越好,因此绝不能进展太快。他们不肯和两位制作人谈论剧集到底要延续多久。由于不知道何时能收尾,Lindelof 和 Cuse 也就没办法铺下收尾的种子,他们都有些气馁,甚至做好充分准备退出剧集,让其他人来接手。
这种情况到了第三季开播后渐渐开始有了改观。众所周知,第三季开头的质量委实不高,我个人当年也是在第三季上半时弃剧的。角色们的闪回快要没得讲了,他们过往的故事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,几位主角一天到晚被困在笼子里,罕有行动。一方面剧集开始缺乏新鲜感了,另一方面,那些吊胃口的疑问始终得不到回答,媒体和粉丝都开始抱怨连连。
与此同时,另一部剧集开始威胁到了 Lost,就是中国美剧迷们也很熟悉和喜爱的 NBC 的《英雄》(Heroes)。《英雄》在解答谜题的节奏上非常稳定,不刻意吊胃口,也不需要把神秘作为重心。热爱《英雄》的观众们也因此对 Lost 更加不满,不断地将两部剧做比较,捧一踩一。第三季的 Lost 被推到了风口浪尖,让电视台方面终于意识到了问题。在第三季播出的中途,他们终于愿意坐下来和 Lindelof、Cuse 一起谈判剧集的结尾。
(有趣的是,当被问到第三季上半的一些问题,是不是有意要向 ABC 逼宫,俩人都赶紧说这个真没有,但 Cuse 说,可能他们确实有点潜意识当中要发泄不满,毕竟他们把主角全给关进笼子里了……)
当二人知道这部剧可以有结束之日时,他们也找回了创作才华。就是在谈判进行时,他们创作出了可能是电视史上最惊人的一幕转折:闪回变闪进。
We have to go back, Kate.
第三季无比出色的结尾集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不仅仅为 Lost 挽回了颜面,甚至是让它的声誉到达了有史以来的最顶峰。自此,王者归来的 Lost 进入了新的时期——六季的目标已经定下,包括集数都谈拢(最后实际的集数结果和谈判时不太一样),一切都可以有一个明朗的计划了。编剧们现在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把握。
那么他们运用这种自由做了什么呢?
争议下的后三季
编剧们开始讲他们想讲的故事,首先是确凿无疑地走入科幻领域——在第一季时,Lost 还没有完全暴露出它作为科幻剧的本质,二、三季虽有不少暗示,但仍然尽量保持着和第一季相同的外皮。但进入了第四季,再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,科幻开始成为了整部剧的中心概念。
另一个是,他们再也不需要担心重复、没有新鲜感了。抛开了闪回,再不用费心从角色们的历史中挖掘无趣的故事,可以尽情地畅想和展现未来。到了第六季,甚至是畅想出了一个平行宇宙。
而这种程度的自由和幻想,也开始让他们背上了荒谬的名声。剧情比之前变得更为复杂,因素越来越多,确实不是每一块和每一块都能完好磨合。但同时,像这样的幻想、大胆和自信也让他们创作出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内容。我个人作为第五季(时间旅行季)的忠实粉丝,十分感激他们的艺术选择,让我可以欣赏到那么美丽、离奇又浪漫的一季,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久久的回响。但不喜欢的人指责它毫无意义,荒唐可笑。
但可能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的是,后三季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我们对这些角色的熟悉和喜爱,让我们陪他们一起走完他们人生的旅程,为他们欢笑,为他们落泪。角色的弧光在这个过程中宣示了他们才是这部剧的本质,他们才是所有的问题和所有的答案。
而这一点也延续到了结局的那一天,人们为了这部剧而分裂,一面是对「答案」或「缺乏答案」的不满,一面是对角色们的旅程的衷心热爱和感动,到了十年之后,人们依然为 Lost 的大结局—— The End 这一集而争论不休。Lindelof 和 Cuse 为了它而被诅咒至今,也为了它而被赞美至今,但无论如何,到了十年后的现在,他们仍为这一集而感到骄傲。
用 Lindelof 自己的话说:
人们若无法理解炼狱的那部分到底怎么回事,这部剧在死去时也便正像它活着时那样:一定程度的争议、暧昧、神秘,以及所有那些《黑道家族》的大结局曾经紧紧抓住我的因素。